临床肝胆病杂志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胆病从肝论治医药携手创新

方邦江,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、急救医学研究室主任、急诊医学教研室主任,主任医师、教授,医学博士、博士后,博士研究生导师,博士后合作导师。现兼任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、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、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全国常务委员、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常务委员、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急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会长等学术职务。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中医急诊学科带头人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急诊学科带头人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急诊学科带头人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急诊协作组组长,全国中医、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主任,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继续教育基地主任。并担任国家科技部奖励评审专家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委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评审专家、教育部学位与科技奖励评审专家、卫生部医院等级评审专家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评审专家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,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等社会职务。

2016年4月18日,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(以下简称龙华医院)急诊科主任、《上海医药》杂志编委方邦江教授领衔完成的“基于病证结合胆石病防治的系列研究与应用”项目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,这也是上海市中医、中药和急救医学学科2015年度唯一获得一等奖的奖项。

胆石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,由于我国膳食结构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,其发病率明显上升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因此,胆石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。

目前胆石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,但肝内胆管结石、胆色素结石在我国仍然常见且难治,远期疗效差,并且手术后容易结石残留、复发和引起重症肝胆管炎、胆源性肝脓肿、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,制约了外科手术的开展。中医药治疗胆石病“标本兼治”,融消炎、排石、溶石、防石、降脂为一体,尤其对肝内胆管结石、胆色素结石和结石的复杂、再生方面优势显著,并能避免手术所造成的医源性损害和手术并发症。

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著名海派中医“顾氏外科”顾伯华教授的带领下,龙华医院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临床研究,朱培庭教授率先提出了“胆病从肝论治”的学术思想,建立了“碎—排—溶—切—取—防”的整体治疗体系。实现了三代人在中医胆病领域的持续创新。

成功研制出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的上海市第一个国家中药新药“胆宁片”等3个国家级中药新药,促进了学科发展,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先导、产学研同步协调发展的中医现代化之路。

病证结合创新说

中医认为,胆与肝相连,附于肝之短叶间,有经脉互为络属,构成表里关系。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,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,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。现代解剖、生理学认为,胆囊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,其血管、神经均来源于肝脏的分枝;胆道系统由胆囊、胆囊管、各级肝内胆管、肝脏毛细血管胆管组成;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而成。可见,肝与胆密不可分。

胆道疾病发生的根源在于肝脏,中医认为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,而胆汁的形成来源于肝之精气,乃肝之余气,泄于胆,聚而为。胆汁的正常分泌,有赖于肝阴的生化,胆汁贮藏排泄收于肝的疏泄、调节。

以胆道疾病最常见的胆石病、胆道感染为例,全国名中医、著名中医胆病专家朱培庭教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发现,其主要的病机为肝胆气郁、肝阴不足、肝胆湿热,研究团队分别采用了疏肝利胆、养肝利胆、清肝利胆相应的治疗方法,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。实验研究发现:胆结石豚鼠肝脏存在严重的脂肪变性、水肿,通过基因芯片筛查发现,胆石病肝脏多条胆固醇脂质转运与代谢基因表达异常。这些都充分证明了“胆病从肝论治”学术理论的科学性。

在提出“胆病从肝论治”的学术理论之前,胆石病临床证型主要认为是肝胆气郁。后来进一步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发现,慢性胆囊炎、胆石病辨证主要归结为肝胆气郁和肝阴不足两型,并以肝阴不足型居多,而且肝阴不足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, 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胆石病患者明显多于肝胆气郁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