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肝胆病杂志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多脏腑论治小儿遗尿症

0 引言

2014 年发布了《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》[1],将儿童夜遗尿定义为年龄≥5 岁的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 次夜间不自主排尿,并持续3 个月以上。儿童遗尿疾病具有治疗周期长、反复发作等特点,作为一个困扰儿童及父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,它不但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,甚至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[2],伴随整个生长发育过程,因而从古至今一直受到广泛关注,现代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,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、心理因素、发育迟缓、膀胱失约等,目前公认为抗利尿激素分泌障碍为主要原因, 治疗上除了心理干预、行为诱导、饮食疗法等外,药物上以DDAVP为一线用药[3],辅以M 受体拮抗剂、β3-肾上腺素能受体激素剂等。但是,虽然目前的现代医疗手段,为儿童遗尿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,但是见效缓慢,且不良反应多,患者依从性差,而祖国医学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下,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辩证诊治体系,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,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接受。

儿童遗尿症多被称为“遗溺”、“尿床”、“夜尿”等。在我国很早就有记载,可追溯到《黄帝内经》。在《灵枢·九针论》就有“膀胱不约为遗溺”的记载,指出遗尿的病位在膀胱,病机为膀胱约束不利。古往今来,也有许多医家对其展开论述,隋·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·小儿杂病诸候·遗尿候》则谓:“遗尿者,此由膀胱有冷,不能约于水故也……肾主水,肾气下通于阴,小便着,水液之余也,膀胱为津液之府,既冷气衰弱,不能约水,故遗尿也。”根据中医学“五脏一体观”及“整体观念”,一脏失衡,他脏必然受累,故而遗尿的主要原因虽与肾与膀胱虚寒导致膀胱不约有关,也与肺、脾、心、肝等脏腑密切联系。例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云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”。说明肾、脾胃、肺的关系。

1 肾与膀胱

肾为先天之本,主司二便,尿液的形成,主要责之于肾脏的气化功能以及膀胱的开阖功能,肾气不固,下元虚冷,温煦无能,故见遗尿。《黄帝内经》“膀胱者,州都之关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”说明遗尿的病位在膀胱,肾与膀胱相表里。肾主水,对于维持体内的津液的运行及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,肾脏功能失常,升清泌浊功能也无法正常发挥,故而浊中之浊的尿液失于调控,可见夜间遗尿,加之小儿遗尿常伴随先天禀赋不足,有研究发现,许多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、脑核磁异常等问题[4]。翟妙琴等[5]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肾与膀胱,治疗上温肾固涩、缩尿止遗。治疗组采用桑螵蛸散合桂甘龙牡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症,对照组采取西药尿多灵,结果对照组为(7.),中药组为(11.),可见中药组 GC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。苏婧等[6]也认为小儿遗尿多由于小儿肾气不足,膀胱气化无力所致,故常用五苓散加减,以助气化,约膀胱,俾气化行,阳气通,则遗尿自止。

2 脾胃

脾土五方位对应中央,亦称“中土”,是为万物之本,功可灌四傍,乃后天之本,当以后天滋养先天,主运化,性喜燥恶湿,而能制水。现今,小儿多喂养不当,后天失于调养,脾气虚则运化失常,水津无以上布,水津不可上达而下输,故而多见遗尿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云:“饮人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”,脾作为水液代谢的枢纽,既能运行津液直达周身脏腑器官,亦能平衡制衡水液的分布。李君[7]治疗小儿遗尿症则认为,肾虽为先天之本,但本病日久,尚且需要后天脾胃的滋养,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,辅以固肾开窍为治则,自制固泉比遗丸,方中以太子参、白术、砂仁益气健脾;山萸肉、小茴香温肾补阳;益智仁温补脾肾,固精气,缩小便;山药健脾补肾;远志配石菖蒲养心开窍治疗小儿遗尿。桂金贵[8]以为现儿童易感受温热邪气,故而除了遗尿外,多可伴见口臭、纳谷不馨等脾胃症状,故而遗尿总以补益脾肾为本、清利湿热为标,辅以茯苓、薏苡仁等品。

3 肝胆

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主导人体的情志活动,小儿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,“肝常有余”,加之小儿多性情急躁,容易引动肝火,蕴结下焦,热迫膀胱,发为遗尿。明·李时珍所著《本草纲目·百病主治药上·溲数遗尿》云:“肝遗热于膀胱则遗尿。”也表明,肝热容易下移膀胱,导致遗尿的发生。丁樱教授[9]认为肝经循少腹聚会阴,肝经之热最易下行膀胱。王付[10]指出,实证遗尿当责肝胆与湿热(痰热)。湿热(痰热)内蕴,壅塞气机,三焦气化不利,水液下蓄膀胱,至夜而遗,可以黄连温胆汤化裁。肝气郁结,疏泄失常,气血不得宣通,子病及母,肾气化失司,膀胱开阖失度,可以柴胡疏肝散化裁。气郁化热、肝热下遗、膀胱开合失度者,可以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化裁。吴鞠通在《温病条辨》中说:“中焦病不治,即传下焦,肝与肾也。”可见,中焦火热,肝气郁滞日久,必然导致全身气机不畅,肾脏气化不利,进而发展为遗尿。正如”《医学心悟·遗尿》所述:“火性急速,逼迫而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