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肝胆病杂志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中医对肝胆病的详细辩证,你的肝胆好不好,看

中医有''五脏六腑''的说法,肝脏属于''五脏''的序列,而与之对应的''腑''正是胆。肝主藏血,有储藏调节血量的作用,在五体主筋,开窍于目。胆附于肝,为六腑之一,贮藏与排泄''精汁'',主决断。

肝与胆病辨症

生理功能

肝:位于右胁,胆附于肝,肝胆互为表里。肝开窍于目,在体合筋,其华在爪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,循少腹,布胁肋,络胆,系目,交巅顶。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使气血畅达,助脾运化,疏泄胆汁,助食物的消化吸收,调节精神情志,有助于女子调经、男子泄精;肝又主藏血,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。

胆:能贮藏和排泄胆汁,并主决断。

病理特点

肝病:主要病理为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常,常见症状有: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、情志抑郁或易怒、头晕胀痛、肢体震颤、手足抽搐,以及眼部症状、月经不调、阴部症状等。

胆病:主要病理为贮藏和排泄胆汁功能失常,常见症状有:胆怯易惊、惊悸不宁、口苦、黄疸等。

常见证型

肝病:常见证型可有虚、实和虚实夹杂之分。

实证:多见肝郁气滞证、肝火炽盛证、肝经湿热证、寒滞肝脉证;

虚证:多见肝血虚证、肝阴虚证;

虚实夹杂证:多见肝阳上亢证、肝风内动证。

胆病:常见证型有胆郁痰扰证。


肝实证

1、肝郁气滞

定义: 指肝失疏泄,气机郁滞,以情志抑郁,胸胁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。又称肝气郁结证。

证候表现:胸胁、少腹胀满疼痛,走窜不定,情志抑郁,善太息,妇女可见乳房胀痛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,苔薄白,脉弦。

病因:多因精神刺激,情志不遂,郁怒伤肝,或因其他病邪侵犯,以致肝疏泄失职,气机不畅。

证候:

①肝失疏泄,经气不利,故胸胁、少腹胀满疼痛;

②肝失疏泄,气血失和,冲任失调,故月经不调,痛经或闭经;

③肝气失疏,脉气紧张,故见弦脉。

④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有助于水和血的运行。

⑤肝气不疏,情志失调,则情志抑郁,善太息;

⑥若肝气郁滞进一步发展,可导致水液和血液运行障碍,日久则生痰致瘀。

⑦痰气搏结于咽喉,可见咽部异物感;

⑧搏结于颈部,则为癭瘤、瘰疬;

⑨气血瘀阻,结于胁下,日久形成肿块。

辨证要点:情志抑郁、胸协、少腹胀痛、脉弦与气滞症状共见。


2、肝火炽盛

定义:指火热炽盛,内扰于肝,气火上逆,以头痛、胁痛、烦躁、耳鸣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。又称肝火上炎证。

证候表现:头目胀痛,眩晕,面红目赤,口苦口干,急躁易怒,失眠多梦,耳鸣耳聋,或耳痛流脓,或胁肋灼痛,或吐血衄血,大便秘结,小便短黄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

病因:多因情志不遂,气郁化火;或外感火热之邪;或嗜烟酒辛辣之品,酿热化火,犯及肝经,以致肝胆气火上逆而成。

证候:

①肝火炽盛,气火循经上逆于头面,故头目胀痛,眩晕,面红目赤,口苦咽干;

②肝火内灼,则胁肋灼痛;

③火热内扰,神魂不安,则急躁易怒,失眠多梦;

④火热炽盛,迫血妄行,则见吐血、衄血;

⑤火热灼津,故口渴,小便短黄,大便秘结。

⑥舌红苔黄,脉弦数,皆肝火炽盛之征。

⑦肝胆气火上冲于耳,故见耳鸣耳聋,甚则耳痛流脓;

辨证要点: 头目胀痛、胁痛、烦躁、耳鸣与实热症状共见。

肝虚症


1、肝血虚证

定义:指肝血不足,机体失养,以眩晕、视力减退、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

证候表现: 头晕目眩,视力减退,或夜盲,爪甲不荣,肢体麻木,失眠多梦,妇女月经量少、色淡,甚则闭经,面唇淡白,舌淡,脉细。

病因:多由脾胃虚弱,或肾精亏少,血源不足,或久病耗伤肝血,或失血过多等而形成。

证候:

①肝血不足,头目失养,故头晕目眩,视力减退或夜盲;

②爪甲失养则干枯脆薄;

③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;

④肝血不足,神魂不安,故失眠多梦;

⑤肝血不足,不能充盈冲任之脉,所以月经量少、色淡,甚则闭经;

⑥血虚不能上荣于面、唇、舌,则见面、唇、舌淡白;

⑦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