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肝胆病杂志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内经胆阳理论初探

《内经》[1]对于胆病的论述字句颇多,胆为阳腑,内贮藏胆汁,与肝为表里,故后代医家多从肝的功能来论胆。笔者根据《内经》对胆的论述探讨胆阳的相关理论。

1 胆的定位

《内经》对胆的认识较为特别,和脑一起是历代医家较难理解把握的器官之一。

1.1 奇恒之府

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曰:“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”,胆为六腑之一,应泻而不藏,而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却说:“脑﹑髓﹑骨﹑脉﹑胆﹑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气之所生也,皆藏于阴而象于地,故藏而不泻,名曰奇恒之府。”,确切指出胆的功能是藏而不泻。《灵枢·本输》亦曰:“胆者,中精之腑。”,胆中内盛精汁,未提其排泄,为奇恒之腑,功能为贮藏胆汁。

1.2 中正之官

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曰:“胆者,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。”。明·张景岳《类经·藏象类》解释为:“胆附于肝,相为表里,肝气虽强,非胆不断,肝胆互济,勇敢乃成。”人的勇怯,对事情的判断及决断的能力与胆有关。

2 胆阳生理作用

胆阳与胆气是相联系的。气为阳,体内各脏腑机能所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,有赖于胆的生发和条达[2]。

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曰:“肝﹑心﹑脾﹑肺﹑肾五脏皆为阴,胆﹑胃﹑大肠﹑小肠﹑膀胱﹑三焦六腑皆为阳。”可看出肝为阴,胆为阳。肝为刚脏,体阴而用阳。古人把肝喻为“将军”,用刚强躁急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。体阴而用阳,“体阴”,一是指肝藏血,血属阴;二是一说肝属脏,属阴。“用阳”应是说借用胆阳的功能作用,胆内寄相火,其气主升主动,动者为阳。故《灵枢·论勇》说:“勇士者……其肝大以坚,其胆满以傍,怒则气盛而胸张,肝举而胆横。”肝与胆相表里,因为胆阳的作用才使肝发挥将军之功,勇而有谋,是以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肝为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”。故人之谋虑出于肝而断于胆,所以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胆者,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。”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曰:“凡十一脏,取决于胆也。”《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曰:“太阳为开,阳明为阖,少阳为枢。”即少阳司开阖,可以调畅气机,维持脏腑经络之间的协调平衡。《脾胃论·脾胃虚实传变论》[3]解释为“胆者,少阳春生之气,春气生则万化安,故胆气春升,则余脏安之,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”。气为阳,这是从胆阳的特点,结合所属季节阐述,认为胆主少阳春生之气,一年四季中只有当春气正常生发时,其他季节才能正常地变迁,在人体也是如此,只有主生发的胆阳功能正常,其他脏腑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活动,因此说“十一脏取决于胆”。[4]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曰:”胆病者…口苦呕宿汁。”可见胆阳气亏虚,胆汁外泄到胃则呕胆汁,胆阳气可决定胆汁固摄和排泄。《灵枢.本输篇》称胆为“中精之府”,胆汁为肝之余气而成,《千金要方·胆腑脉论》[5]解释说“胆腑者,主肝也,肝合气于胆”,即胆汁的形成,分泌与排泄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,而肝合气于胆,所以胆阳主疏泄功能,可以调畅气机,协助脾胃升降适宜。

胆阳的主要内涵包括主决断,主气之升发﹑调节脏腑气机,胆汁的固摄和排泄,助肝主疏泄。

3 胆阳病理表现

《灵枢·经脉》曰:“实则厥,虚则痿躄,坐不能起。”可见《内经》已经认识到胆病可分为虚﹑实两个症候。

3.1 胆阳虚症状

《素问·奇病论》曰:“帝曰:有病口苦,取阳陵泉。口苦者病名为何,何以得之?岐伯日:病名曰胆瘅……此人者,数谋虑不决,故胆虚气上溢,而口为之苦。”提出了口苦为胆阳虚气逆证的症状之一。

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曰:“胆病者,善太息,口苦呕宿汁,心下,恐人将捕之。”提出胆阳虚症状:善太息,口苦﹑呕胆汁,心下恐。

《脉经》[6]曰:“胆虚,左手关上脉阳虚者,足少阳经也,病苦眩﹑厥﹑痿,足指不能摇,躄,坐不能起,僵卧,目黄,失精(目巟)(目巟)。”是根据《内经》进一步提出胆阳虚可出现:眩﹑厥﹑痿﹑足指不能摇﹑躄﹑坐不能起﹑僵仆﹑目黄﹑失精(目巟)等症状。《千金要方·卷十二·胆虚实第二》,明确提出这些症状是胆虚寒的表现。

根据《内经》,巢元方在《诸病源候论·五脏六腑病诸候·胆病候》[7]提出:“胆气不足,其气上逆而口苦,善太息,呕宿汁,心下澹澹,如人将捕之,嗌中介介,数唾,是为胆气之虚也,则宜补之。”,是对胆阳虚的高度概括。